纺织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源头★✿ღ,核心是纺织机器加蒸汽机★✿ღ。工业革命将人类推向了大工业时代★✿ღ,开始在世界范围以动力机器取代手工业机具★✿ღ,以工厂取代手工业工场和家庭手工业★✿ღ。
工业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ღ,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相比农业时代实现了质的飞跃★✿ღ。
现代纺织工业最早起源于英国★✿ღ,随后扩散至法国★✿ღ、德国★✿ღ、意大利★✿ღ、比利时等西欧国家★✿ღ,并进一步扩散至北美★✿ღ、俄罗斯★✿ღ、日本★✿ღ、印度和其它国家★✿ღ。
中国基本缺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ღ,中国的第一座现代棉纺织工厂直到1890年才建成投产★✿ღ。此时英国棉纺织业已发展到4051万锭★✿ღ,美国棉纺织业也发展到1418万锭★✿ღ。即使是英国殖民地印度★✿ღ,其棉纺织业也有327万锭的规模★✿ღ。
曾经创造“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中国★✿ღ,此时才刚刚搭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车★✿ღ,中国的工业化时间晚了西方国家一百年★✿ღ。
虽然有清朝洋务派重臣李鸿章的支持★✿ღ,从1878年开始上海机器织布局经过12年的漫长筹办和各种波折才最终投产★✿ღ。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官商合办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棉纺织工厂★✿ღ,坐落于黄浦江中段西岸杨树浦地区★✿ღ,拥有3.5万锭纺纱产能和530台织布机★✿ღ。
1893年9月★✿ღ,刚投产三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因清花车间起火导致全厂被焚毁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ღ。★✿ღ。李鸿章又指派盛宣怀等人筹资★✿ღ,于1894年重新建成投产★✿ღ,改称华盛纺织总厂★✿ღ,有纺纱机6.5万锭★✿ღ,织布机750台★✿ღ。
在此期间★✿ღ,全国各地相继创办的现代棉纺织厂有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办的湖北织布官局★✿ღ,以及上海道台唐松岩等创办的上海华新★✿ღ、裕源★✿ღ、裕晋★✿ღ、大纯等纺织厂★✿ღ。
可惜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ღ,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困难重重★✿ღ,洋务运动时创办的第一批纺织工厂没有一家寿命超过十年★✿ღ。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转变了对工业的态度日本1卡2卡3卡区★✿ღ,提倡和鼓励私人投资经营工业★✿ღ,于是民族资本纷纷设立纺织厂★✿ღ,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内地都创办了不少纺织企业★✿ღ。
从1890年在上海建成第一个棉纺织厂起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三年时间里★✿ღ,中国民族资本纺织工业发展到纺纱机48.4万锭★✿ღ,织布机2,016台★✿ღ。
中国机器纺织工业刚获得初步发展★✿ღ,就遭到西方列强“在华设厂”的剧烈竞争★✿ღ,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根本无力保护本国刚刚起步的纺织工业★✿ღ。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西方国家在上海共创办了8家纺织企业★✿ღ,总规模为纺纱机33.9万锭★✿ღ,织布机1,986台★✿ღ。纺纱机占上海棉纺织业总锭数的70.5%★✿ღ,占全国的41.2%★✿ღ,其实力以英国为最大★✿ღ,日本居次★✿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棉纺织品对亚洲各国的出口锐减★✿ღ,中国民族纺织工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ღ。
一战爆发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是中国民族资本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代”★✿ღ,民族纺织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ღ。民族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是上海申新纺织公司★✿ღ,1931年全公司已经有9个工厂★✿ღ,纺纱机达56.7万锭★✿ღ,占全国民族资本纺纱机总锭数的23%★✿ღ。
到1931年★✿ღ,全国民族资本纺纱机(包括官办的纺织厂)发展到 245万锭★✿ღ,织布机发展到1.7万台★✿ღ,分别为1913年的5倍和8倍★✿ღ。
在同一时期★✿ღ,日本并未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ღ,反而趁英美纺织企业退出后留出的空间在中国大肆扩张★✿ღ,日本纺织企业取代了英美企业在中国的位置★✿ღ。
到1931年★✿ღ,日本在华设立的纺织企业纺纱机达171.5万锭★✿ღ,织机达1.6万台★✿ღ,在中国棉纺织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到39.5%和44%★✿ღ。
抗战爆发后★✿ღ,日本企业更加紧了在华投资设厂和吞并中国的纺织厂★✿ღ,在青岛★✿ღ、天津大肆扩张★✿ღ。1936年是旧中国拥有纺织设备数最高的年份★✿ღ,全国棉纺机达510万锭★✿ღ,织机5.8万台★✿ღ;其中★✿ღ,日本资本拥有的纺锭占41.8%★✿ღ,织机占49.5%★✿ღ。
日本侵华战争使得中国纺织工业受到极大破坏★✿ღ,大批工厂受到破坏★✿ღ,大约有120万纱锭★✿ღ、2万台织机被毁坏★✿ღ,占全国纱锭的24%★✿ღ,织机的35%★✿ღ。
抗战胜利后★✿ღ,全国纺织设备共有纺机四百几十万锭★✿ღ,织机6.5万台★✿ღ。日资纺织厂全部被国民党政府所接收★✿ღ,我国纺织工业随之形成官僚资本★✿ღ、民族资本★✿ღ、英国资本三方格局★✿ღ。
国民党政府接收日资纺织企业成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ღ,拥有纺机近180万锭★✿ღ,织机约3.9万台日本1卡2卡3卡区★✿ღ,是国民党官僚资本控制的最大的工业企业★✿ღ。民族资本棉纺织业有纺机250万锭,织机2万台★✿ღ。
1949年★✿ღ,全国500万棉纺锭中★✿ღ,84.4%集中在沿海三省两市★✿ღ,其中仅上海就拥有236万锭★✿ღ,占全国的47.3%★✿ღ。河北★✿ღ、河南★✿ღ、湖北★✿ღ、湖南★✿ღ、陕西★✿ღ、山西★✿ღ、浙江★✿ღ、安徽等8个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71.8%★✿ღ,人口占全国的39%★✿ღ,棉纺锭却只占全国的8.8%★✿ღ。
旧中国纺织工业的纺织原料和设备依赖外国★✿ღ,纺织工业不能带动本国原料生产和机械工业的发展★✿ღ,而且导致外汇流失★✿ღ,纺织工业的发展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国家★✿ღ。
新中国成立后★✿ღ,纺织工业获得了新生★✿ღ,中央政府成立了纺织工业部专门负责纺织工业的发展★✿ღ。纺织工业部根据中央的指示★✿ღ,从1950年开始就积极着手组建勘察设计★✿ღ、施工安装和机械制造力量★✿ღ,为纺织工业的大发展做好准备★✿ღ。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ღ,纺织工业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ღ,而棉纺织工业则是大规模建设的重点★✿ღ。
1953年秋★✿ღ,国家计委★✿ღ、纺织工业部就纺织工业的发展向党中央作汇报★✿ღ,提出了在“一五”期间发展180~250万锭生产能力的设想★✿ღ。
毛主席认为纺织工业发展的规模还可以再大一些★✿ღ,“不是180万锭★✿ღ,也不是250万锭★✿ღ,而是300万锭★✿ღ。”
在纺织工业部的精心组织下★✿ღ,“一五”时期重点建设了北京★✿ღ、石家庄★✿ღ、邯郸★✿ღ、郑州★✿ღ、西安五个新兴棉纺织工业基地★✿ღ,这五个新建于内地的基地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棉纺织工业高度集中于沿海的畸形格局★✿ღ。
这些棉纺织基地的建设★✿ღ,普遍做到工期短★✿ღ,造价低★✿ღ,投资效果良好★✿ღ。一个5万锭的纱厂机电工厂★✿ღ,一年半左右可以建成★✿ღ,投产后一年半可以收回投资★✿ღ。
纺织工业在“一五”计划五年内共建成棉纺锭240万锭(包括在建工程★✿ღ,建设规模超过300万锭)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棉织机6.1万台★✿ღ。同时★✿ღ,新建与扩建了6个印染厂★✿ღ、3个毛纺织厂★✿ღ、7个麻纺织厂★✿ღ、4个丝绸厂★✿ღ、3个化纤厂和1个纺织机械厂★✿ღ,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ღ。
新中国纺织工业在一五时期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增长★✿ღ,新增产能达到解放前的近一半★✿ღ,最重要原因是纺织设备基本实现了自给★✿ღ。
早在1952年7月★✿ღ,纺织工业部就未雨绸缪设立了机械局以增强纺织机械的制造能力★✿ღ。通过技术改造和增添大批机床及其它精密设备★✿ღ,纺织机械厂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ღ。解放后筹建的经纬纺织机械厂和改建的沈阳纺织机械厂★✿ღ,也在这个时期正式投产★✿ღ。
在“一五”时期建设的 240 万棉纺锭和相应的印染厂★✿ღ,除北京国棉一厂5万锭是引进民主德国的设备以外★✿ღ,其它全部都是采用国产第一代(五四型)棉纺织印染成套设备★✿ღ。
到1957年★✿ღ,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已能每年生产棉纺设备70万锭★✿ღ,不但装备了国内纺织工业★✿ღ,而且还有能力出口援外日本1卡2卡3卡区★✿ღ。
纺织工业部依靠自己的纺织机械制造的核心力量★✿ღ,自力更生建成了北京★✿ღ、石家庄★✿ღ、邯郸★✿ღ、郑州★✿ღ、西安五个新型棉纺基地★✿ღ,共建有19个棉纺厂★✿ღ,总规模达161万锭★✿ღ。此外还在中西部其他地区建成了许多新棉纺厂★✿ღ,全行业“一五”期间新增锭数超过了300万锭★✿ღ。实现了毛泽东在制定纺织工业“一五”计划时亲自确定的发展目标★✿ღ。
到1982年★✿ღ,北京★✿ღ、石家庄★✿ღ、邯郸★✿ღ、郑州★✿ღ、西安这5个新基地已拥有棉纺设备226万锭★✿ღ,占全国棉纺锭的11%★✿ღ,在纺织工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ღ。
此后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波折★✿ღ,纺织工业整体上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ღ。
到改革开始时★✿ღ,中国纺织工业经过前三十年的发展★✿ღ,棉纱总产量和设备单位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居于领先地位★✿ღ。
1980年★✿ღ,世界棉纺机总锭数为16185万锭★✿ღ,拥有1000万锭以上的国家有印度★✿ღ、中国★✿ღ、美国★✿ღ、苏联和日本★✿ღ,中国占有1783 万锭★✿ღ,居第二位★✿ღ。
从1890年在上海建成第一个机器纺织工厂起★✿ღ,到1949年解放为止★✿ღ,旧中国纺织工业在近六十年间才积累起500万棉纺锭(其中还包括外资建设的工厂)★✿ღ。
新中国成立后仅三十三年★✿ღ,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就发展到2,019万锭★✿ღ,新增1,519万锭★✿ღ,相当于旧中国的3倍★✿ღ。
1982年★✿ღ,世界主要国家的棉纱产量★✿ღ,苏联为 163万吨日本1卡2卡3卡区★✿ღ,美国为99万吨★✿ღ,印度为96万吨★✿ღ,目本为47万吨★✿ღ;这些国家每个棉纺锭年产棉纱不到0.1吨★✿ღ。
中国棉纱产量则达339万吨日本1卡2卡3卡区★✿ღ,每个棉纺锭年产棉纱0.17吨左右★✿ღ,棉纱总产量和棉纺锭的单产都高于其他国家★✿ღ,居世界第一位★✿ღ。
我国棉纱单位产量高于国外★✿ღ,主要原因是自己设计制造的成套棉纺新设备和经过改造的旧设备★✿ღ,生产效能较高★✿ღ,设备利用也比较充分★✿ღ。
1980年★✿ღ,世界纤维消费量平均为每人每年7公斤★✿ღ,发达国家在10公斤以上★✿ღ,印度★✿ღ、巴基斯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2公斤多一些★✿ღ,中国则达到4.1公斤★✿ღ。
中国纺织工业在50年代就解决了纺织机械的制造问题★✿ღ,建设了一系列的纺织企业★✿ღ,纺织工业产能特别是棉纺织产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ღ。
但是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ღ,限制纺织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是纺织原料★✿ღ。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仍然是棉麻等天然纤维★✿ღ,而扩大棉花种植会引发“粮棉争地”问题★✿ღ,因此棉花产量的增长是有限的★✿ღ。
纺织原料是用工业化解决发展问题最直接和完美的案例★✿ღ,因为化学纤维几乎可以100%地替代棉花等天然纤维★✿ღ。
早在1950年全球化学纤维的产量就达到了167.6万吨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到1960年更是增长至330.5万吨★✿ღ,占全球棉花产量的三成左右★✿ღ。
化学纤维在全球纺织工业中的占比越来越高★✿ღ,日本就是依靠发展化学纤维成功解决了本国的穿衣问题★✿ღ,并逐步成为最大纺织品出口国家之一★✿ღ。
中国发展化学纤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ღ:从粘胶纤维到煤化工技术路线的维纶纤维★✿ღ,再到石油化工技术路线的合成纤维★✿ღ。
粘胶纤维是纤维素纤维★✿ღ,以天然纤维(木纤维★✿ღ、棉短绒)为原料★✿ღ,经过一系列化学工艺处理制成粘胶★✿ღ,经湿法纺丝而制成★✿ღ。
纺织工业部1956年从民主德国引进年产5000吨粘胶长丝成套设备建设了保定化纤厂和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ღ,在掌握技术后自主建设了南京★✿ღ、新乡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吉林★✿ღ、杭州等新厂★✿ღ。
我国自己设计★✿ღ、自己制造成套设备★✿ღ、自己建设的这批粘胶纤维厂是成功的★✿ღ,全国粘胶纤维的生产能力最后发展到5万余吨★✿ღ。
60年代初在中日尚未正式建交的条件下★✿ღ,纺织工业部通过巨大的努力从日本进口了一套维尼纶生产设备建成了北京维尼纶厂★✿ღ,并在国内安排了多个国产化项目★✿ღ。
70年代纺织工业把发展维纶列为发展合成纤维工业的重点并落实了9个建设项目★✿ღ,其中福建★✿ღ、江西★✿ღ、安徽★✿ღ、湖南★✿ღ、广西★✿ღ、云南★✿ღ、山西★✿ღ、甘肃8个厂的建设规模各为年产1万吨维纶★✿ღ,石家庄维尼纶厂的建设规模为年产5000吨维纶★✿ღ。
维纶纤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工业流程较长★✿ღ,产量难以大规模扩大★✿ღ,且纤维综合性能不如涤纶★✿ღ、锦纶和腈纶等化学纤维★✿ღ。
粘胶纤维和维纶纤维都是解决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答案★✿ღ,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合成纤维才是化学纤维的正道★✿ღ。
1972年★✿ღ,中国抓住中美关系解冻★✿ღ、西方国家急于同中国做生意的有利时机耗资43亿美元从西方引进了一批成套设备★✿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三计划”★✿ღ。
在“四三计划”中★✿ღ,纺织工业部负责建设了四个化纤项目★✿ღ,分别是天津石油化纤厂★✿ღ、上海石油化工总厂★✿ღ、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维尼龙厂★✿ღ。
这4个化学纤维项目的投资规模极大★✿ღ,所需投资相当于建设1000万棉纺锭的投资总和★✿ღ,或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的22年间国家给纺织工业的投资总和★✿ღ,在纺织工业建设史上是空前的★✿ღ。
纺织工业部不辱使命★✿ღ,四三计划中的这4个合成纤维项目顺利建成投产★✿ღ:到1981年底★✿ღ,四大化纤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ღ,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工期约6年★✿ღ,其中短的只用了4年2个月★✿ღ,最长的用了7年4个月日本1卡2卡3卡区★✿ღ。
四大石油化纤项目建成后★✿ღ,每年生产合成纤维35万吨★✿ღ,相当于1100多万亩棉田生产的棉花★✿ღ。这4个化纤项目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纤产业的开端★✿ღ。
在1978年开始实施的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七八计划)★✿ღ,合成纤维工业仍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ღ,化纤工业新建了3个项目★✿ღ:仪征化纤★✿ღ、上海金山石化二期和河南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ღ。
“七八计划”中化纤工业最重要的项目是仪征化纤厂日本1卡2卡3卡区★✿ღ,仪征化纤厂设计聚酯产能达到53 万吨聚酯★✿ღ,超过“四三计划”中合成纤维产能的总和★✿ღ。
仪征化纤于1978 年开始筹建★✿ღ,期间经历波折★✿ღ。从1982 年采用借债建厂和一次规划★✿ღ、分步建设的方式恢复建设★✿ღ,1984 年12 月一期工程投产★✿ღ,1987 至1990 年二期工程投产★✿ღ。
1990年★✿ღ,仪征化纤一★✿ღ、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ღ,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ღ,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ღ,涤纶产量的1/2★✿ღ,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8★✿ღ,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ღ。
仪征化纤项目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该项目的建设★✿ღ,中国逐步掌握了合成纤维技术★✿ღ,逐步摆脱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ღ。
1992年★✿ღ,仪征化纤联合华东理工大学★✿ღ、纺科院和南化集团化机厂对引进聚酯装置进行30%增容改造★✿ღ;1997年仪征化纤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套10万吨/年国产化聚酯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项目的攻关★✿ღ,该项目是国家“九五”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ღ。
2000年12月8日★✿ღ,该项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ღ,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结束了我国聚酯工业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ღ,大大降低了聚酯项目建设的技术门槛和投资成本★✿ღ,带动了中国大化纤工业的跨越式发展★✿ღ。该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平台★✿ღ,★✿ღ。
中石化仪征化纤聚酯技术过程化的成功★✿ღ,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进入聚酯生产领域的门槛★✿ღ。以恒力石化★✿ღ、恒逸石化为代表的民营聚酯生产企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ღ,使得中国的合成纤维产量达到世界第一★✿ღ,并彻底解决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原料供应问题★✿ღ。
从1980年到2008年★✿ღ,中国的棉花产量从271万吨增加到749万吨★✿ღ,同期化纤产量从45万吨增加到2415万吨★✿ღ。
化纤产量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棉花产量★✿ღ,成为最重要的纺织原料★✿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仅仅四年★✿ღ,终于在1983年底取消了运行三十年的布票制度★✿ღ。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纺织原料的供应问题★✿ღ,不仅解决了国民的穿衣问题★✿ღ,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有力促进了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ღ。
2000年以前★✿ღ,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要么受制于原料供应凯时★✿ღ。★✿ღ,要么受制于纺织设备技术水平★✿ღ,要么受制于需求尊龙凯时app下载★✿ღ,★✿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合成纤维产能的快速增长解决了纺织工业发展最关键的原料供应问题★✿ღ,而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持续技术引提高了纺织工业的设备水平并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ღ。
中国纺织工业在原料供应★✿ღ、纺织企业建设★✿ღ、纺织设备制造★✿ღ、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能力★✿ღ,此时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ღ,缺少的唯一条件就是需求了★✿ღ,而加入WTO则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市场需求★✿ღ,这使得中国纺织工业迎来了最快的发展时期★✿ღ。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开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ღ,198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44.1亿美元★✿ღ,占全球955亿美元的4.6%★✿ღ,开始进入“全球前10位”(居第9位)★✿ღ。
此后通过“三来一补”尊龙凯时平台网站★✿ღ,引进资金★✿ღ、技术★✿ღ、装备★✿ღ,扩大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等日本1卡2卡3卡区★✿ღ,开始了跳跃式发展★✿ღ,直到后来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ღ。
从1980年到2000年★✿ღ,中国纺织工业在产量和出口方面都有较大规模的增长★✿ღ。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量在2000年达到1360万吨★✿ღ,已在全球占比25%★✿ღ,远高于同年美国的812万吨★✿ღ,或欧盟各国的总和(近500万吨)★✿ღ。
但是中国社会的人均纺织纤维消费量(7.5千克)还低于同年世界人均的8.7千克★✿ღ,并且远低于美国(39.2千克)和欧盟(近20千克)★✿ღ。
2010年★✿ღ,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为4130万吨★✿ღ,在全球(8008万吨)占比52%★✿ღ。中国社会人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为18千克★✿ღ,高于全球人均(11.8千克)53个百分点★✿ღ。
2016年与1950年相比★✿ღ,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从88.5万吨增加到5420万吨★✿ღ,增长了61.2倍★✿ღ,占世界的比重从9.4%增长到55%★✿ღ。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与美国相比★✿ღ:1950年约为美国(282万吨)的18%★✿ღ,1980年时为美国(562万吨)的62%★✿ღ,1990年与美国(615万吨)大体上并驾齐驱★✿ღ,2000年时反超为美国(812万吨)的1.68倍★✿ღ,2010年时又大幅度超出★✿ღ,为美国(386万吨)的10.7倍★✿ღ。
从1890年在上海建成第一个机器纺织工厂起★✿ღ,到1949年解放为止★✿ღ,中国纺织工业在近六十年间才积累起500万棉纺锭(其中还包括外资企业建设的棉纺企业)★✿ღ。
新中国成立后仅三十三年★✿ღ,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就发展到2019万锭★✿ღ,新增1519万锭★✿ღ,相当于旧中国的3倍★✿ღ。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ღ,新中国有能力设计建设纺织企业★✿ღ、设计制造纺织设备★✿ღ,这使得中国纺织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解放前★✿ღ。
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技术攻关★✿ღ,中国化纤产业一步一步完成了聚酯技术★✿ღ,PTA技术和芳烃成套技术的突破★✿ღ,掌握了合成纤维生产的全套技术★✿ღ。
在设备和原料业务解决之后★✿ღ,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真正进入了自由状态★✿ღ,而加入世贸组织带来了庞大的外部市场★✿ღ,使得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ღ。
纺织工业最终的成衣环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ღ,但源头的原料环节是典型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ღ,只有工业国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纺织工业★✿ღ。